●泥土是平凡的。我甘愿做泥土,默默耕耘,奉献基层
在农村长大的张晓莉,从小就对农村充满了浪漫理想,希望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有一段自豪充实的经历,留下美好无悔的回忆。
1999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00年取得执业医师,2004年考取大内科主治医师。凭借扎实过硬的专业功底,张晓莉完全可以在大城市谋得一份体面的工作。
2007年,她却放弃了西安优越的工作机会,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陕西省“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计划,来到蒲城这块养育她的热土,去践行儿时的那份理想和情结。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张晓莉被派往党睦中心卫生院工作,当她看到医院简陋的环境那一刻,心都凉了,后悔的念头油然而生。水土不服,繁琐的工作,生活的不适,从未有过的孤独,一度让她情绪低落。
这时,县人事局和卫生院领导及时给了她帮助和支持,尽最大努力满足了她的生活需要。张晓莉被这份淳朴的感情感动了,她无数次默默地告诉自己,“这是我的选择,一定要用自己所学的医疗知识,服务这里的乡亲们。”她很快调整了心态,完成了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工作者的角色转变。
理想一旦扎根沃土,就会茁壮成长起来。张晓莉开始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业务理论学习,订阅大量的业务杂志和书刊,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丰富理论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坚持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熟练掌握了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治技术。只要有时间,不管哪个科室叫她帮忙,她都毫不犹豫地答应。虽然有时候感觉很累,却没有一丝怨言。因为她知道,虽然事情很小,也是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她放弃休息日,主动到药房、合作医疗办公室、医保办公室帮忙,了解每个科室的性质特点、办公流程。
由于工作突出,2008年7月,张晓莉被任命为党睦中心卫生院副院长。当了副院长既要抓管理,又要搞业务,工作更忙了。张晓莉尽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尽力为患者解除病痛,经常为行动不便的患者送医送药,为经济困难患者垫付药费,很快赢得了患者的好评。
一个雨天,张晓莉接到一个急救电话,急忙赶到患者家里。患者意识不清,口吐白沫,同时伴有阵阵呼吸暂停,80多岁的母亲在一旁不知所措,两个孩子不停哭泣。对这种情况,为避免医闹,一般会把患者送到30里外的县城治疗,但很有可能耽误治疗。生命重于一切的职业道德感,让张晓莉放弃了这种讨巧的做法。她急忙把患者接回医院进行抢救,3个小时后这位患者终于开口说话了。老大娘感动得让两个孙子给她跪下。看到患者一家其乐融融,张晓莉深切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
5.12汶川地震,也影响到了蒲城县。在地动山摇的那一刻,张晓莉想到住在二楼的患者,不顾生命危险,她和护士们一起把病人转移到安全地带。随后,她不仅带头无偿献血,还带领职工捐钱、捐物,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
担任副院长期间,由于管理到位,业务精通,医院病源明显增多,硬件设施得到很大改善,2010年12月,张晓莉被任命为兴镇中心卫生院院长。
当了院长,新的挑战更多了。兴镇卫生院设备陈旧,职工年龄偏大,管理起来很困难。张晓莉天天泡在医院,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凝聚人心。对一些责任心有所涣散的老职工,她不是简单批评处理,而是以情服人,啥事自己争着干,生活上尽量照顾他们。原来医院值班人员没有灶,逢年过节值班吃不上热饭,值班也走了形式。她办起了职工灶,解决了外地职工吃饭难题。职工的心齐了,医院病源也渐渐多了。
展望未来,张晓莉自信而坚定地说,“也许在有些人眼里卫生院工作微不足道,但这里却是保障老百姓健康的最好防线。选择到农村医院服务,我无怨无悔。我甘愿做泥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真诚的心,换取农村卫生医疗事业的振兴,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让青春永恒。”
扎根基层沃土的理想之花,一定会绽放得更加灿烂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