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浪潮正在滚滚而来,而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 截至2014年末, 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5万家, 从业人员40.7万人, 行业年营业收入达到8058亿元, 已成为现代服务业新增长点。同时, 人力资源服务业显现集聚发展趋势, 其中,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
起步早 发展快
上海是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早、 发展较快、 规模较大的地区。在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方面, 上海着力优化市场环境, 培育和完善市场主体, 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上海市闸北区人社局局长王光荣介绍说: “建园前, 上海已经聚集了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规模效应初步显现, 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服务支撑,也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集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9年,随着上海人才大厦的启用和相关公共服务机构的进驻, 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逐步向人才大厦集聚。2010年2月,上海市政府向人社部发函商请支持筹建 “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区”。 同年6月, 人社部复函同意上海筹建 “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 同年11月, 园区正式挂牌成立, 成为国内首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园区。
上海产业园的创建, 是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进程中的创新之举,是推进行业集聚快速发展有益探索。
园区建设成效明显
经过几年发展, 上海产业园建设基本实现了前期规划发展目标, 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平台建设方面, 形成了以上海人才大厦、 新发展大厦、 培训广场等为核心的4个功能服务区, 即专业服务区、 信息交换服务区、 配套服务区、 生活服务区, 集聚了涵盖人才、社保、出入境签证等6大服务系统60余项公共服务业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一大批企业, 逐步形成了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枢纽型基地和产业创新发展平台。
二是产业集聚方面, 截至2014年底,上海产业园已经集聚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30多家, 其中人社部门许可设立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87家, 培训机构40多家; 2014年园区营业收入约200亿元,税收6.7亿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400%和260%。园区内企业分工越来越细, 产品结构日益优化, 形成了覆盖招聘、 派遣、 培训、 人力资源外包、 猎头等初、 中、高端满足不同层次人力资源服务需求的相对完备的产品链。
任仕达 (中国) 总经理王桂生告诉记者: “我们是第一家进驻园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从2009年3月进入园区以来, 员工从200人增加到700多人, 业务增长了6倍, 发展非常快。”
三是政策扶持方面, 围绕上海产业园建设发展, 出台落实了一系列创业补贴、 办公租赁补贴、 管理服务、品牌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并将园区企业纳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引导基金扶持范围。上海市人社局人力资源开发与市场管理处副处长王大沛告诉记者:“园区共有7家企业获得财政补贴资金695万元,9家企业分别获得国家级、市级和区级政府扶持资金等各类政策性资金2300余万元。”
产业园区的启示和经验
上海产业园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示了园区的巨大优势和蓬勃生命力, 具有先行先试的探索意义, 也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王光荣认为, 产业园建设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将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运行的新形态相结合。经济流带来物资流、 产业流、 人才流。 经济活跃、 经济成长性好的地方, 人力资源服务就发达, 建立产业园区促进集聚发展的动力就强劲。 产业园在上海取得良好效益, 一方面得益于上海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将产业园建设作为构筑行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积极推动, 另一方面得益于上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行业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此外, 上海产业园区的建设非常注重合理产业链的构建, 并非人力资源企业的简单堆积。 从园区内产品链分布情况来看, 基本涵盖了不同层次的服务产品, 且分布结构和资源配置较为合理。 对园区内15家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进行重点调查的结果显示,提供有高、 中、 低端人力资源服务产品的企业分别有7家、11家和5家,占46.7%、 73.3%和33.3%。 例如, 园区内的诺姆四达集团在线测评人数突破800万人次, 线下AC测评服务超过20万人, 包括了大学生测评、 基层人员、 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人才,其中针对中高层管理的测评超过5万人次。 调查分析表明, 产业园区企业已经形成面向高级、 中级和初级人力资源等不同层次客户对象的产品供需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