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一年来,全国人社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立足职能职责,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坚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人才领域相关改革不断深入,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持续释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人社部门持续推进职称制度改革落地,“破四唯”“立新标”、放权松绑取得积极成效。聚焦重点领域、特殊人才、新兴职业群体,完善职称评价新标准,畅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人才成就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完善知识产权、运动防护等专业职称评价办法、评价标准。北京增加集成电路、量子信息、虚拟现实、网络安全、大数据、金融科技等职称评审新专业。上海探索建立数字技术专业人才评价机制,发布工程系列数字技术专业职称评审办法,让数字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宁夏首批数字技术工程高级工程师开评,引导更多人才向数字技术领域聚集深耕。湖北为农民技术人员制定专门的职称评审办法,以农民技术人员的工作实绩、技术水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经济社会效益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多地建立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颠覆性技术创新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不问出身、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实行特殊人才特殊评价。加强职称评审监督管理。7月,人社部发布《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从制度层面加强职称评审全过程监管,构建政府监管、单位(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职称评审监管体系。这是首部从国家层面出台的职称评审监管文件,避免职称评审一放了之、一放就乱,有力提高职称评审质量、促进公平公正。各地加强规范职称评审程序、打击违规行为,重庆、黑龙江率先开展职称领域中介机构、社会组织违规行为专项整治。以数智赋能,加强职称评审信息化建设。河南逐步实现职称评审全程网办。贵州建设“云上”职称评审新通道,优化职称申报流程、促进评审精准监管。
完善职业资格制度体系。人社部修订完善注册城乡规划师、统计等职业资格制度。推进完善职称与职业资格衔接机制,天津明确91类证书可以直接贯通职称,受益人群超过300万人。云南建立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专业技术等级与职称对应关系,将职业资格与职称对应关系由原来的44项扩大为53项。持续开展专业技术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开展工程建筑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违规“挂证”行为专项整治。积极推进职业资格国际互认交流。上海探索建立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制度以及境外职业资格和职称评价衔接机制。河北发布涵盖科技、工程、信息技术等7个专业领域的20项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目录,为雄安新区聚集人才。天津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和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扩展境外职业资格认可范围。
持续推进职业技能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累计备案4万余家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评聘特级技师、首席技师4000余人。全年超过1200万人次取得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中高级工以上超过450万人次,技师以上超过30万人次。
打破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与职业技能评价界限,贯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内蒙古为技能人才搭台架梯,3000多名高技能人才获评专业技术职称。海南力促两类人才贯通发展,高技能人才可申报职称,专技人才可参加技能评价。
充分向用人主体授权,激发创新活力。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自主评审职称。湖北向符合条件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授权,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实现企业自主评价人才、自主使用人才。安徽突出数字企业用人主体地位,授予龙头、链主企业人才职称自主评审权。江苏苏州市授权新一批10家企业开展职称自主评审工作。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需要,真正让干得好的评得上。陕西鼓励用人单位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宁夏由企业用人单位建立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扎实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公开招聘作为事业单位择优进人的主要途径,是从源头上规范事业单位选人用人工作的制度性安排。8月,中组部、人社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从加强公开招聘工作统筹、严格招聘程序要求、优化岗位条件设置和资格审查工作、增强招聘考试针对性和科学性、严明纪律要求等五部分,进一步改进和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各地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和要求落到实处,切实把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打造成“民心工程”“阳光工程”。
厚植专业技术人才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博士后制度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人社部加强博士后青年人才培养,优化实施以“博新计划”为重点的国家资助博士后计划,资助培养4200多名优秀博士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博士后超1万人,全年新招收博士后近4万人。优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布局,推动博士后提标提质、扩面增效,新设64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地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产业发展需要,释放博士后创新创业活力。江苏“卓越博士后计划”紧扣国家和省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和重大科学研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需求,遴选资助国内外优秀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云南“彩云博士后计划”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对符合重点产业需求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给予招收、培养、留用全链条资助。湖北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博士后工作的若干措施》,实现“资助全覆盖、培养全链条、力量全整合、政策走前列”,在鄂博士后受资助最高超过150万元。天津成立最高2000万元的“天津银行博士后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博士后优秀科技项目成果转化、创业企业科技研发和产业促进,举办“海河英才”博士后揭榜领题赛决赛。宁夏探索建立企业博士后产权激励制度。福建探索建立市场化运作的省级博士后科研基金,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博士后创新创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博士后大赛不仅是展示科研成果的“练兵场”,更是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的“加速器”。山东、河南、陕西、新疆等地举办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广州举行,海外赛区报名项目翻倍,奖金总额逾千万元,吸引超万人报名。
加强继续教育,开展大规模知识更新,为专业技术人才“充电续航”,是人才创新创造涌现的助推力。人社部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制定高级研修项目管理办法,支持遴选举办300期左右高级研修项目,培养培训1.7万余人。新设立25家继续教育基地,持续开展新疆、西藏、四省涉藏州县特培工作,培养700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4月,人社部、中组部等9部门印发《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开展数字人才育、引、留、用系列专项行动,持续开展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黑龙江、河北、北京、四川、安徽、内蒙古、广东、上海、湖北、山东等地先后出台具体措施,打出政策“组合拳”,提升数字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畅通数字人才成长机制,以企业、高校、培训机构等为主体,聚点成面凝聚数字人才培育合力。
鼓励人才发挥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实施各类专家人才服务基层示范活动,遴选实施60个专家服务基层示范团、25个海外赤子为国服务项目和12批次博士后科技服务团,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基层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实人才智力支撑。新设立13家专家服务基地,总数达到156家,积极发挥基地在承载服务活动、推动产业发展、培养基层人才等方面的平台支撑作用。以“数字人才赋能产业发展”和“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助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主题,举办2期专家创新大讲堂,汇聚相关领域院士专家、青年人才等,开展前沿学术技术研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组织开展高层次专家国情研修、专家冬季海南休假、节假日走访慰问等活动,激励高层次专家矢志爱国奉献。
留学人才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人社部门通过建设引才载体、实施支持项目、开展指导活动,上下联动、优化服务,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就业护航,变“水土不服”为“落地生根”。11月,中组部、人社部等10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将留学回国人才纳入国家统一的就业政策体系,支持留学人才回国创办企业,鼓励留学人才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完成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等项目遴选,支持70项创业项目、资助50名高层次人才。通过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为留学人才搭建形式多样的创业平台,提供全面细致的服务,打造了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梧桐园”。人社部积极推进条件成熟的留创园开展省部共建,分别与福建、海南省共建了晋江、三亚留创园,全国省部共建留创园达到了56家。天津出台措施,通过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推动孵化平台建设、举办标志性引才活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举措,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来津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发展的中国需要外国专家的深度参与,开放的中国为世界英才提供干事创业广阔舞台。9月,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外国专家招待会,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颁奖,100名外国专家获奖。11月,举办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为高层次外国专家和国内用人单位搭建洽谈合作平台。共签订合作协议40多项、达成合作意向165项、会后继续沟通合作项目277项。构建科学规范、统一高效的外国人才管理体系,深化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外国人工作许可证与社会保障卡融合集成。12月3日,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和社会保障卡融合集成改革成果发布暨全国首张集成卡发放仪式在浙江嘉兴举办。来自美国、法国、印度、埃塞俄比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专家代表领到了第一批“聚英卡”。
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人社部门着力健全政策举措,促进技能人才培养提质加速。推进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需求,动员和依托社会力量,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有关行业重点培育领军人才。推动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开展。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聚焦先进制造、战略新兴产业、数字经济、养老托育等重点领域开展培训,前三季度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72万人次,其中农民工348万人次。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技工院校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进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高质量发展技工教育,深入推进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在679所技工院校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公布103个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紧密对接生产一线,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强化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累计支持建设1176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147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健全国家职业分类体系和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向社会发布19个新职业、28个新工种,制定修订职业标准,颁布55个国家职业标准,为职业人才培养和评价打牢基础。
搭建各类竞赛平台。职业技能竞赛是群众关注技能、体验技能、了解技能的大平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训,技能人才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9月,在法国里昂举行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取得了36金、9银、4铜和8个优胜奖的优异成绩,再次荣登金牌榜、奖牌榜、团体总分第一。5月,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全面展示乡村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提速乡村技能人才开发,为加快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6月,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技能人才搭建沟通交流的广阔平台、切磋精湛技艺的实战擂台、实现技能圆梦的魅力舞台。职业技能竞赛制度蓬勃发展,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全国行业和地方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以及专项赛为主体、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为基础的中国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初步建成。技能人才在大赛舞台上亮绝活、唱主角、展风采,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李肖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