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重庆,这两座西部大城市,渊源深厚,盘根共生。

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巨大、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开放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优势区域。

从巴蜀文化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地理位置毗邻的必然,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

2020 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并审议通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从顶层设计擘画了这个战略全局的宏伟蓝图。继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三大增长极之后,中国西部正式启动建设新增长极。

迎着号角,川渝两地人社部门因势而动,顺势而为,把人社工作放在战略全局中去谋划和推动,构建密切合作体系,人社工作取得多点突破,一批标志性合作项目启动实施。

特别是2021年8月,人社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合力打造人社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这意味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川渝人社合作正在走深走实。

就业更顺畅、转移更便捷、服务更融合、人才更共享、配置更高效、流动更频繁……一枝一叶、一点一滴,写下合作成效的注解,彰显川渝两地人社部门深厚的为民情怀。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以非常之力,竟非常之功

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能谋势者必有所成。深化川渝人社合作,就要融入大局、融合地利、融汇力量。

“我们要把川渝党政联席会定下的任务书和路线图落实好,就必须以建设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作为统领。”重庆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黎勇表示,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的大局中,要体现人社部门的作为,展现人社部门的担当。

2020年4月,春暖花开,启程出发之时,孕育希望。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人社合作联席会议暨合作协议签署仪式”通过远程视频召开。会上,重庆市人社局与四川省人社厅签订《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合作协议》,该协议涉及就业创业、社会保险、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等七方面。

至此,川渝两地人社合作的序幕正式拉开——“一体化”发展理念、“一盘棋”发展思维,统一谋划,一体部署,两地人社部门实现“全系统联动、全方位合作”。

事实上,川渝两地人社部门长期合作,2020年是两地人社部门合作的第十个年头,如何紧紧抓住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确保川渝人社合作走深走实?这是一个时代新命题。

智者敏于行。川渝两地人社部门直击命题核心,注重制度机制建设。两地创新合作机制,把“1+N”合作模式创造性地融会贯通到工作实践中,相应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合作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部署,分管领导分工协作,合作的组织领导力得到强化。对应设立1个综合组和7个专项工作组,分别负责综合协调和专项实施。并建立部门联席会议机制。

在机制的保障和推动下,川渝人社合作高位推进——截至2021年7月底,川渝两地人社部门厅局主要领导已先后举办5次联席会议,签署《川渝人社合作协议(2020—2025)》,按照求同存异的思路,逐步统一两地事项清单,聚焦两地高频服务事项,持续落实公共服务合作。

全系统联动全面铺开——重庆巴南区、成都温江区人社部门开展人才工作专项合作,重庆九龙坡区、成都新都区人社部门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建设,重庆璧山区人社部门赴四川宝兴县开展专场招聘……

合作成果不断涌现——截至目前,川渝两地互签电子社保卡9.8万人次,互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3.9万人次,互办待遇资格认证4.6万人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业创业活动周达成投融资意向1.2亿元,促成就业意向2万人……

一年多来,川渝两地人社部门在省市、地市、区县3个层面和人力资源、就业创业、农民工工作、社会保险、技能人才、专技人才、人社公共政策和保障7方面达成“N”项合作协议,全领域合作、全方位对接和全系统联动业已形成。

以非常之举,尽非常之责

“在双城经济圈人社部门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我们也在琢磨。”黎勇认为,人社部门一是要围绕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是要围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民生保障,“人社部门要在这两方面着力,所有工作都要在双城经济圈大背景下安排部署,找好我们的结合点。”

川渝人社合作,既有全方位合作,又有重点领域突破——

“政府的工作效率太高了。”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李臻赞不绝口,“我们的800多名员工的社保跨省转移工作一个月之内就办理完毕。”

以前,跨省转移流程走下来需两三个月,“我们要在成都打印员工信息等参保缴费凭证,然后交到重庆社保部门,再由重庆社保部门寄相关材料的挂号信到成都,最后还要走几道程序。”李臻说,转变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后,“所有都是线上办理,工作提速了,员工对此很满意。”

不惟企业,普通群众也感同身受。

“太方便了,太方便了。”家住重庆市渝北区的王蓉大妈介绍,她使用“重庆掌上12333”手机APP完成了领取养老金人员待遇资格认证后,她再也不用辛苦跑到成都去了。

以前,王蓉在四川省参保,退休后回到重庆老家居住,以前需要办理养老保险业务时,她都要去成都办理。“我得花费一天的时间往返。随着年龄增大,我日益感觉不便。如今,只需要动动手指,几分钟就完成。”

不同的故事,共同的心声。川渝人社合作并非空头支票,人社部门将“高效便捷”当作矢志不渝的追求,这实实在在地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过去,由于川渝两地数据不通,企业、群众办事需要来回跑路,往返跑、折返跑的现象存在,往往办一件事需要来回跑几趟。

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两地人社部门积极探索推进两地政务服务合作,持续落实公共服务合作,合力打造社保卡便民服务圈。

2021年1月1日,重庆市人社局上线了人社领域第一批川渝“跨省通办”事项24项。截至7月底,重庆网上办理通办业务累计11.8万件,日均办理近557件。此外,1071个网点、就近社保卡通办、查询、激活、挂失解挂等均可“一卡”就地解决。截至7月底,重庆为四川办理社保卡服务8577件。

在关键处落子,下好先手棋——

“你们的成果分享,可谓将‘渝的辣,川的麻’体现得淋漓尽致。“在2021年3月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业创业活动上,中国马兰花创业培训SIYB培训师对川渝两地创业培训教研成果的精辟点评,点爆现场,引来笑声和掌声。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二届大学生模拟求职招聘大赛总决赛的现场,进入无领导小组讨论环节时,拿到题目后,选手们聚精会神,若有所思,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的龙旭眉头微皱,在短暂的沉默之后,开始和队员沟通,逐渐舒展眉头,畅所欲言,最终荣获第一名。

“观摩选手表现,对大学生求职就业会有帮助。川渝大学生求职大赛的社会关注度极高,直播观众高达一百多万人,创造了我们当地电视台的爆点。”重庆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

川渝两地人力资源丰富,常住人口达到1.15亿,劳动力资源达到6700万,农民工规模超过3300万。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面对如此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健全有利于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两地人社部门开拓创新,加强川渝两地就业联动,推进就业服务协同化。

推进实现两地招聘求职“一点通”、打造“川渝合作‘职’等你来”线上求职招聘专区、实现人才档案办理“零跑路”、实现失业保险“畅通办”、“快捷办”、“安全办”、“暖心办”和打破创业担保贷款户籍壁垒……

截至7月底,川渝两地共同举办网络招聘会20多场,参与企业1.4万余家,招聘人数76万余人,重庆向四川提供流动人才服务15740人次。

谋非常之策,求非常之效

一年多以来,一件件、一桩桩、一点点、一滴滴……不断刷新川渝人社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山水相连、手心相牵——这种共识已融入血液。

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举办。川渝专家考察交流活动、“川渝共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宣讲活动、第二届西部HR能力大赛暨全国人力资源服务大赛川渝地区选拔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服务基地示范活动……各种活动风生水起。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合作。川渝两地人社部门结伴组团到广东、海南、上海、河北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自贸试验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考察学习。在上海,他们考察上海外服公司;在河北,他们考察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平台;在广东、在海南,他们召开座谈会畅所欲言、建言献策……“我们深刻感受到这些地区开放、先进的工作理念,各地在制度集成创新、打破思想束缚方面,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搞首创,这对于下一步川渝人社合作工作的开展都有启发。”重庆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

夜寐夙兴、日以继夜——这种精神已烙刻于心。

“五件大事”已经落地。2020年5月,川渝人社部门对川渝地区人社信息化“两地通”、社保卡“就近办”、招聘求职“一点通”、养老保险“就地认”、人才流动档案办理“零跑路”等达成共识,一年多来,川渝两地扎实完成2020年80项重点工作任务。

“十件实事”紧随其后。2021年5月,川渝两地人社部门签署《大力推进川渝人社公共服务“十件实事”合作协议》,以第二批“跨省通办”为落脚点,深入开展人事人才、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劳动维权4大板块合作。

其中,人事人才类4项,即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协同认”、博士后服务“全共享”、人才公共服务“两地通”、人力资源服务资质“两地认”;就业服务类1项,即失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零障碍”;社会保险类4项,即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登记“便捷办”、养老保险缴费年限“相互认”、工伤异地居住(就医)申请“一次办”、社会保障卡应用“一卡通”;劳动维权1项。即劳动权益救济“协同办”。

更多的壁垒被打破——

社保卡应用拓展至更多民生服务场景,共推社保卡“一卡通”。重庆市人社局积极协调市政府电子政务中心,将7项电子社保卡外部门应用场景纳入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渝快办”平台第一批电子证照应用场景推广实施方案的通知》。目前,实现了“渝快办”PC端、自助终端扫码登录,重庆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市图书馆入馆、借书、还书功能应用。

更多的力量被凝聚——

一年多以来,川渝两地人社部门积极促进人力资源高效配置,努力打造人才“洼地”。川渝两地人社部门围绕川渝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改革方面协调推进,建立川渝两地专业技术人才职称互认机制,实现人才服务、职业能力建设等工作的区域共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揭牌,重庆专家服务团助力重大战略“揭榜挂帅”的模式成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引进环节的典型。

截至目前,川渝已实现近3万名科技专家资源共享,其中高级职称占比90%以上,院士、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约2000余名,涉及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人口健康、农业等多个领域。先后组织462名川渝各领域专家人才共同走进9个市(区)县开展综合示范性智力服务活动,累计达成合作意向109项。

……

展望未来,号角已响。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战略合作协议》开启川渝人社合作的新篇章,协议将重点放在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建立普惠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人力资源高效配置、打造技能巴蜀高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升便捷公共服务能力等六大方面。

责任在肩,使命在前。

按照《协议》,川渝两地将把就业优先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提高川渝两地就业政策共享水平。两地还将推进就业、社保、人事人才、社保卡等领域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川渝两地“跨省通办”,推广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广泛应用,促进两地人社信息化便民服务深度融合。

同时,川渝两地将合力建好“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合作开展乡村工匠技能开发评价试点,共享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培养机构平台,共建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共同发起系列赛事,共同打造巴蜀技能竞赛品牌。

此外,川渝两地将建立劳动关系形势分析研判沟通机制、区域劳动关系重大风险协同化解机制,建立川渝两地企业薪酬调查数据联合发布制度、川渝两地最低工资标准调整联合评估机制。

……

“天时、地利、人和”。当前,川渝人社合作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两省市党委政府联席会议,以部省市战略合作协议为总揽,以十件便民服务实事为抓手,推动川渝人社合作迈新步、开新局。”重庆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苏静说。

在国家战略棋盘上,川渝人社合作的空间、广度和成效将不断拓展,将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经略西部广袤腹地、拓展战略回旋空间的宏大手笔扎实推进。

征程漫漫,唯有奋斗。前景可待,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