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将“本地生源”作为分值较高的评分项,全省“三支一扶”人员流失率控制在5%以内
●完善系统培训,省财政按照每人3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三支一扶”人员工作生活补贴提高到目前每人每月不低于3600元
本报广州讯 (通讯员 粤仁轩)2021年,广东省按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在全省持续开展“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工作,共招募2730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医、支农和帮扶乡村振兴工作,为基层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优化选拔机制,招募留得住的人才。为降低流失率,加大对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招募,进一步优化量化选拔标准,将“本地生源”作为分值较高的评分项。惠州市连续5年由市县承担费用,自主招募30—50名本地户籍高校毕业生到惠州从事“三支一扶”工作,引导和鼓励本地人才扎根基层、助力乡村振兴。坚持目标导向,着眼于把人才引向基层、留在基层,招募岗位向当前或未来2到3年有空编的基层服务单位倾斜。全省“三支一扶”人员流失率控制在5%以内。
完善培训体系,促进能力提升。统筹运用专题培训、技能提升、实践锻炼等方式,助力“三支一扶”人员不断提升综合能力。逐步构建起以岗前、在岗、离岗培训为基础,贯穿整个服务周期的教育培训机制,省财政按照每人3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2021年,举办省级培训班4期,培训400人,各地也根据工作安排开展了共计73次岗前、在岗、离岗培训,累计培训4600多人次。各地各主管部门主动将“三支一扶”人员纳入行业培训范围,定期组织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人员到教师进修班、田间一线、市、县中心医院、村级集体经济建设一线等跟班学习,多维度提高“三支一扶”人员专业素养。2021年,在省级乡村振兴专题示范培训中,组织学员赴陈皮村、陈皮博物馆以及百年老字号新宝堂企业参观学习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提升“三支一扶”人员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江门市首推“红色+”,举办“三支一扶”红色加速营专项培训班,将党建、党史学习、红色教育等列入培训内容,着力打造“三支一扶”红色培训品牌。各服务单位普遍实行“导师制”“新型学徒制”,建立“一对一”传帮带制度,促进“三支一扶”人员成长成才。中山市首创“三支一扶”人员就业创业导师结对辅导制度,选定7名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党员处级干部作为导师,与“三支一扶”人员结对辅导,通过定期走访、座谈和个别人员谈心谈话,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加强激励表彰,鼓励扎根乡村。各级财政大力支持“三支一扶”计划,省市两级财政每年投入“三支一扶”专项资金2个多亿元。“三支一扶”人员工作生活补贴由2006年每人每月600元提高到目前不低于3600元。各级财政还承担社保补贴1008元、交通补贴1000元、安家费补贴3000元,各有关市、县也积极创造条件,从地方财政中适当增加“三支一扶”人员的生活补贴。中山市将生活补贴提高至每个月5200元,且交通补贴、安家补贴、能力提升补贴由所在镇(街)或用人单位按照1∶1比例予以配套,使待遇水平翻倍。汕尾市将生活补贴每月增加1000元,广州、中山、江门、河源、云浮等市还对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人员一次性给予2—5万元补助。注重对优秀“三支一扶”人员的表彰宣传。2021年,在全省遴选出20名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并择优参加国家评选,林文婕获得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称号。通过评选、表彰和宣传先进典型事迹,营造“尊才、爱才、惜才”的良好氛围,让“三支一扶”人员扎根乡村更有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
完善就业保障,健全留才机制。建立健全督查指导、跟踪检查、反馈通报等工作机制,落实“三支一扶”人员期满考核合格报考事业单位加分等政策,鼓励县(市、区)统筹基层编制直接吸纳期满“三支一扶”人员;将服务期满“三支一扶”人员纳入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支持范围,支持“三支一扶”人员自主创业;对未能及时就业的“三支一扶”人员,重点提供岗位信息、职业培训等针对性强的就业服务,优先安排到中小微企业或乡镇、村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2021年,茂名电白区、信宜市、化州市设置了专项岗位招聘“三支一扶”人员,畅通了“三支一扶”人员进入事业单位的渠道。云浮由服务单位直接入编45人,入编率高达47.4%,其中新兴县和郁南县已实现对全部期满人员入编。韶关直接聘用期满人员10人,通过事业单位专项招聘进入事业单位的有11人,享受加分政策聘用的有2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