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昆明讯 (通讯员 滇仁轩)云南省“三支一扶”计划自2007年实施以来,始终将项目实施作为艰苦边远地区乡镇引进人才的重要补充渠道,以服务基层、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为目的,以稳定规模、提高质量、发挥作用为重点,着力构建“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的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共选拔输送了7415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其中4030人已经扎根乡村,目前服务期内“三支一扶”人员共1298人,为推动基层教育、农业、医疗、扶贫、帮扶乡村振兴等民生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健全工作机制。先后制定实施了《云南省“三支一扶”人员管理办法》《关于建立“三支一扶”大学生绩效考核奖励机制的通知》《关于改善“三支一扶”人员工作生活待遇的通知》等10余个政策文件,逐步健全了竞争考试选拔、日常使用管理、绩效考核奖励、待遇兑现保障和期满就业安置机制,确保“三支一扶”计划规范有效实施。针对“招不来”的问题,迪庆州、怒江州、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及艰苦边远地区实施政策倾斜,放宽专业、年龄等条件,增设跨岗位递补程序,最大限度保障基层“招得到”人。针对“留不住”的问题,通过实施工作生活补贴预拨、年度绩效考核、期满合格正式聘用、业务能力提升、人文关怀等拴心留人的办法,三支一扶人员已从早期“只干一阵子、最多干2年就走人”改变为现在的绝大多数留在服务单位长期工作。服务期满人员留在基层服务单位继续工作的比例,由2010年的50.5%提高到2021年的97%。

提升能力素质。为引导新招募“三支一扶”人员迈好职业生涯第一步,注重从政治引领、岗前培训、业务提升、实践锻炼等方面引导他们成长成才。先后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脱贫攻坚、青年先行”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题学习教育实践系列活动,激励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在基层岗位上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努力提升岗前培训质量,注重培养能力与磨练作风相结合,实行军事化管理,以政治理论、理想信念教育、农村工作基础知识、基层工作方法为主要内容,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提升适应基层、服务基层的能力,实现新招募“三支一扶”人员岗前培训全覆盖。创新开展业务能力提升,与教育系统“名师工作室”建立合作模式,将线下课程转换为线上课程,实行线上“一对一师带徒”模式,解决艰苦边远乡镇教师因地域差距难以享受城区核心优质培养资源问题,实现“城区+乡镇”同培养同提升。

搭建成长平台。在服务期内,要求用人单位按照服务岗位性质,量才而用,人尽其才,对服务期满1年的优秀“三支一扶”人员,择优选拔兼任乡镇团委副书记。德宏州芒市支医人员朱兴春、昆明市晋宁区支农人员苏晓梅等成长为当地相关领域的技术尖兵。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支医人员和映鹏,服务期满后,被任命为独龙江乡卫生院副院长。曲靖市自2016年以来,先后有27人担任了乡镇团委副书记。

优化服务保障。各级人社部门主动协调财政部门,不断提高“三支一扶”人员待遇保障。认真落实参保工作,“三支一扶”人员全部参加养老、医疗和工伤保险,部分州(市)增加了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全省统一购买“三支一扶”人员重大疾病和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不断提高工作生活补贴标准,自“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以来,省级财政先后三次调整提高工作生活补贴,目前每人每年2万元;兑现艰苦边远地区生活补贴。2015年9月1日起,省级财政还支持设立了年度考核奖励金,年度考核优秀每人发5400元,称职发3600元。坚持落实新春慰问,按照“三区三州”每人1000元、其他地区400元的标准发放新春慰问金,向“三支一扶”人员、家属、工作者发送新春慰问信。通过加强服务保障,为留住人才创造基础条件。

把“三支一扶”作为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基层一线流动的特殊渠道,聚焦帮扶乡村振兴和基层民生事业发展人才需求,坚持有编有岗托底安置,解决了基层很多地方常规招不到人的难题。怒江州贡山县、迪庆州德钦县、曲靖市会泽县、昭通市镇雄县、文山州西畴县、马关县等艰苦边远地区,都通过“三支一扶”计划招募,缓解了乡镇事业单位人才紧缺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