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奖励30万元、认定副高级职称、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赠百万以上的购房补贴……随着“世界技能大赛”进入公众视野,一批又一批获得重奖的“95后”“00后”成为新时代青年技能明星,是万千学子仰望、追随的榜样。

“表彰奖励世赛选手,为他们带来了极高的荣誉感、自豪感,改善了选手的职业发展环境、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日前,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广州)研究中心推出《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职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专著,课题组人员介绍了世赛效应带来的多重“利好”。

首要“利好”体现在政治待遇方面。课题组统计得出,第41届—45届世赛选手中有127名选手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占参赛总数179名选手的70.9%,有的还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有的当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人数比例大幅提升。

“新青年”“95后”人大代表、“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第43届世赛砌筑项目优胜奖获得者邹彬身上有众多“标签”,他认为这些“标签”都是对技能人才的关注和认可,“我们正处在一个崇尚工匠精神的时代,我想告诉广大产业工人和青年朋友们,干一行、爱一行,一定能够在新时代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有“面子”更有“里子”。在经济待遇方面,人社部和地方政府、选手所在院校拿出“真金白银”。以第45届世赛为例,人社部给予金牌获得者奖励30万元,银牌奖励18万元,铜牌奖励12万元;广东、江苏、浙江等多地对获奖选手叠加奖金奖励,有的还发放人才卡、给予购房补贴。

第44届世赛工业机械装调项目冠军宋彪,荣获了“阿尔伯特·维达尔”大奖,受到江苏省重奖:奖励80万元、记个人一等功。“一路走来,我深切体会到党和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重视,也让我更加坚定走技能成才这条路。”离开世赛舞台,宋彪留在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任教,“做好技能传授工作,带领更多年轻人走好技能成才这条路。”

重金之外,定制“礼包”也为技能人才铺设成长通道。课题组调研表明,不少选手所在单位采取组织培训、成立工作室、技能补贴、高校深造和出国培训等培育和激励措施,充分发挥世赛选手的引领带动作用。

带出曾正超、宁显海、赵脯菠等世赛冠军的技能大师周树春告诉记者:“公司给世赛获奖选手正处级领导干部的工资待遇,并为其建立大师工作室,让他们在施工一线担任项目带头人,在生产操作的关键环节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利好”还体现在拓宽选手发展空间上。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激励保障措施,让选手在学历深造方面探索更多的“可能性”。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制定中国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赛获奖选手等免试入学政策;2020年印发的《关于做好有关高校保送录取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工作的通知》规定,凡在世界技能组织主办的世赛中获奖的中国国家代表队选手且符合条件者,具备保送至高校深造的资格。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3名世赛获奖选手保送到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继续深造。

鲜花、掌声、荣誉,技能之路有了这些“装点”,选手们的获得感越来越强,技能传承的热情、履职尽责使命感也空前高涨。

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五年里,第43届世赛汽车喷漆项目冠军杨金龙提了十四个和技能人才有关的建议,“关于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的建议被广泛采纳,这让我很欣慰。”日常工作之余,他经常深入职业院校、车间、修理厂、汽车4S店倾听群众心声。

重奖撬动的不仅是参赛选手的职业发展环境,更引领了匠心回归,带动了更多青年人才走技能成才之路。

在多场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担任教练的中国一汽研发总院高级工程师杨永修透露,在一汽,不少“90后”“95后”已经成为高级技师,集团公司每年组织技能比武,让技能小匠切磋技艺、脱颖而出。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正高级讲师冯为远也认为,对技能选手的重奖大大调动了青年学子学技能、爱技能的积极性,形成了为国争光、技能报国的热潮。“1999年我担任校长的那所技工学校在校生也才500多人,现在我们学院每年毕业生就有5000多人,大部分成长为各大企业的技术骨干,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和发展。”他充满感慨。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参赛和表彰激励,改变社会观念,提高各方重视程度,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培养水平,形成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