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在优化人才配置、促进就业创业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底,全区共有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844家,从业人员1.33万人,全年营业收入131亿元。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信息软件服务等业态增幅明显,服务项目进一步向高端价值链延伸。

 一、高位谋划,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体系高标准建设

(一)加大政策扶持保障力度

以打造衔接配套、措施完善的政策体系为目标,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发改、财政、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制定印发了《关于促进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配套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区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根据发展需要,出台了支持行业发展的实施细则,全区上下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有效激发了各类人力资源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

(二)打造便捷高效营商环境

印发《关于规范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及备案有关工作的通知》,全面梳理规范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备案、告知承诺制、书面报告、年度报告公示等事项的办事指南及格式文本,并同步更新至“全区人社系统标准化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基层人社工作全口径电子手册”以及自治区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知识库。以自治区“优化职能职责 优化工作流程”专项行动为契机,主动对标先进地区服务标准,最大限度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放权力,人力资源服务领域行政审批权限全面下放至旗县级,实现当日办结。通过深化制度创新、加快流程再造,助力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跑出加速度、高质量。

(三)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质效

持续实施“诚信主题创建行动”,2020—2022年,累计评选出45家自治区级人力资源诚信服务示范机构品牌,有效提高人民群众对人力资源诚信服务的满意度。将规范市场运行秩序作为行业发展的压舱石,常态化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联合政务服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全覆盖排查+重点式督查+“双随机”抽查的“三查”工作机制,逐渐形成职责法定、信用约束、协同监管、社会共治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新格局。

二、高点牵引,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释放产业园区集聚效应

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作为产业集聚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2023年3月,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被认定为首批自治区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2家园区现已入驻区内外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以及配套服务机构171家,2022年营业收入达24.2亿元。鄂尔多斯市、赤峰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先后于今年正式投入运营。依托中心城市,努力构筑立足内蒙古、连接中西部、服务中蒙俄的人力资源服务配置新高地。 

 (二)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以专业人才赋能全区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依托自治区“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制造业和服务业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大力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端人才培养项目”,每年定期组织全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业务骨干赴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专题学习培训和考察交流,累计培训学员3000余人次,行业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三、高效联动,为服务人才促进就业提供高水平支撑

(一)凸显稳就业促发展优势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供需匹配、专业高效的优势,深入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促就业行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行动,创新服务模式,搭建供需平台,强化精准对接,打造了自治区“四众创业市场”“四位一体就业服务云平台”“东云启创服务港”等人力资源服务品牌。今年以来,共组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1300余场,参与企业达3.55余家,为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116.36万个,达成就业意向8.73万人次。健全跨地域劳务协作关系,自治区本级与北京、辽宁、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建立了劳务协作关系;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分别与浙江、广东、江苏等地签订人力资源合作协议,促进劳动力跨省就业。

(二)注重产才适配融合发展

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与全区重点产业深度对接协同,编制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涵盖自治区直属事业单位、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中央驻区科研机构、盟市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236家用人单位、1036个岗位、3302个用人需求。聚焦自治区16条重点产业链,会同产业主管部门,广泛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洽谈对接,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广泛参与双招双引等相关活动,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新时代、新征程,人力资源服务活力竞相迸发,人力资源服务大有可为。我们将积极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发展同频共振,为更高质量促进就业、更高效率服务人才贡献内蒙古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