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不断改革创新,以建设三个“国字号”人力资源服务载体平台为抓手,持续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量快速增长,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多种业态蓬勃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2023年1-5月,全市规上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收入216.43亿元,同比增长16.9%,高于全市重点服务业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2019年到2022年间,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量从1200家发展到3000余家,年营业额从580亿增长到1500亿元,成为助推天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筑巢引凤,高水平建设国家级平台

天津聚焦三个“国字号”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引领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蓬勃发展。

一是全力打造中国北方人才市场。中国北方人才市场于1994年由原人事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是全国首家国家级区域性人才市场。经过30年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独具天津特色、辐射北方、引领行业发展,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国内人力资源服务品牌,业务囊括人才招聘服务、档案电子化智能加工、劳务派遣、招考录全流程服务等各领域,下属10余家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64.3亿元。

二是全力发展天津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天津产业园于2018年获人社部批准成立,紧紧围绕全市产业分布,布局滨城、和平、红桥、津南、武清、发展促进中心6个人力资源产业园分区,总建筑面积33.1万平方米,入驻企业300余家,营业收入超过70亿元。

三是全力创建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20223月,天津产业园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国家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标志着天津人力资源服务业迈入开放发展的新阶段。为进一步释放出口基地的产业集聚优势,滨海新区在黄金地段商务楼宇泰达MSD建成滨城人才大厦,作为出口基地核心载体,配套了“税收对价”等9项服务措施,实现入驻机构首年租金每平米由3.5元降至0.9元,中智、猎聘、锐仕方达等30家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滨城人才大厦,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

深植厚培,扶持企业发展壮大

天津市不断调整优化市场结构,发挥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主体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形成覆盖招聘猎头、测评培训、咨询代理、劳务派遣、软件服务等全链条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同时,积极探索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人力资源服务业态。2022年,全市规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00余家,营业收入过亿企业达76家,培育出“云账户”、“猎聘”、“一合”、“中非泰达”等一批总部在津、实力雄厚、原始创新动能强劲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成为引领行业升级发展的生力军。2022年,中国天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积极适应以新就业形态为主体的灵工平台发展新趋势,在引进和扶持灵活用工平台类企业方面不断开展实验性运营探索,引入智灵犀、方胜灵工、添跃等多家用工平台类项目入驻,20231-5月营业收入已达6.7亿元。

深化“放管服”,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天津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倾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2022年人力资源服务行政审批经办权限,从市级全面调整至16个区直接经办,经办窗口入驻人力资源产业园,审批事项全部实施告知承诺制,真正实现“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依法实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经营情况年度报告公示制度,完善人社与市场监管部门联管联处机制,以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实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服务”沟通模式,建立台账管理制度,开展规模以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定点联系服务,跟踪了解机构经营情况,促进机构健康成长。持续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统计和供求信息监测分析,优化统计监测数据分析应用,提升科学决策水平。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培训,推进专业化培训全行业覆盖,2022年免费培训从业人员4359人。


区域合作,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天津高度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北京市、河北省共同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区域合作和协同发展。共同颁布实施13项人力资源服务京津冀区域协同地方标准,推动三地人力资源服务规范统一、产业协同发展。联合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实行人员从业资质证书三地互认。共同举办“津洽会”人才智力引进活动、京津冀招才引智大会等区域性人才交流活动,促进三地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和有序流动。2021年,与北京、河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共同签署京津冀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数字化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22年,成立京津冀人力资源服务与发展联盟,推动三地人力资源服务合作共赢。

展望未来,天津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业政策、产业、技术、模式等方面创新力度,进一步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与创新驱动发展相协同、与产业转型升级相融合,推动实现人力资源服务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不断开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